时间: 2022-11-0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量:772
黑龙江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内陆沼泽的集中分布区,是北方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这里的岛状林群落与河流纵横交织,构成多彩壮观的湿地景色。庄艳平摄
从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到高原群山间的青海湖,从北温带湖沼苇草遍布的黑龙江扎龙到热带红树林茂密的海南东寨港……中国湿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丰富、物种多样。
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力度,把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湿地保护修复全面推进。
目前,中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占全球湿地面积的4%。中国已指定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设立国家湿地公园901处。《湿地公约》共认定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国13个城市入选,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这是中国湿地的家底,也是中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的成果,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作出的积极贡献。
顶层设计日趋完备
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确立中国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湿地保护基本原则。
《湿地保护法》立法目的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保护法》的实施,将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遵循。
2003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先后将湿地保护纳入其中,提出要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和湿地生态修复机制。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省级层面跟进制定了实施方案。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相继颁布。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就此确立。
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和办法,因地制宜落实湿地保护政策。广东将红树林保护纳入地区湿地保护规划;江西对征占用重要湿地和城区湿地、向湿地引入生物新品种等事项作出规定;《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明确将面积小于8公顷的“小微湿地”纳入保护体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始终牵头担负着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不断推进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各级湿地管理机构相继成立,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分级管理体系稳步建立。
保护修复成效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
正在创建国家公园的辽河口湿地是全球温带河口湿地植被类型最完整的生态地块。这里是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也是全球斑海豹繁殖的最南限。近年来,辽河口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区域内重要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黑嘴鸥繁殖种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现在的1.5万余只。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有近300种鸟类在此栖息。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黄河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已达约169万亩,增加了22%。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三场集体采访中,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介绍:“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黄河三角洲鸟类已从187种增加到371种,相当于增了一倍。”
2017年起,湖南在湘江流域8市启动退耕还林还湿试点,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湿面积3.85万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洞庭湖区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越冬候鸟等可能会进入人类生活区,我们将依法进行生态补偿。”湖南省林业局湿地中心主任宋自力介绍,湖南已连续6年对洞庭湖保护区及其周边1公里内鸟类、麋鹿等野生动物损害农作物进行补偿。
中国还是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调查的国家,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将逐步纳入国家林草生态感知系统,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自2018年起,每年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开展监测并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湿地研究中心、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湿地长期科研基地等国家级湿地科研创新平台相继建立,为推动湿地保护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近日出台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使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全民共享绿色空间
“火柿映波秋西溪”,前不久,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火柿节。市民可线上认购后实地采摘,在西溪湿地感受丰收秋韵。
保护不再是一成不变,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如何在进行湿地保护的同时,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创新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共赢之路。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主任翁文杰介绍,2021年,西溪推出“湿地长制”,由景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一级“湿地长”,实现湿地生态保护管理一体化、常态化。
目前,西溪湿地水质明显改善,维管束植物、鸟类、昆虫种类均有增加。西溪免费向公众开放湿地内的绿堤,免票区域由原来3000亩增加到8000余亩,利用湿地景观打造了湿地环境知识教育大课堂,构建了相关科研科普体系。以西溪湿地为中心的大西溪经济圈、文化圈和生活圈正在形成。
大理三月好风光,苍山洱海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2018年底,大理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全力推进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等。
“修复工程以自然恢复、还原湖滨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原始自然风貌为主,重建原有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云南基投公司副总经理、大理苍洱公司董事长吕旺介绍。目前,洱海生态廊道项目累计修复生态岸线32公里,修复生态湿地和入湖河口1万余亩。2022年6月,洱海流域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
苍山洱海的生态改善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也带动了周边村落的生态旅游。
何利成是洱海边的白族传统村落古生村的村民,他将自家的民居改造成客栈,还向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包了580余亩土地,轮种水稻和油菜,生产出古生村“洱海留香”生态米、绿色菜籽油等农产品。
目前,我国已建立901处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余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国际履约展现担当
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认真履行《湿地公约》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讲好中国湿地故事,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启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项目,对约30万公顷国际重要湿地加强管理。目前,全球共有43个“国际湿地城市”,其中中国城市有13个,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我国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认为,中国的湿地保护成就在全世界有目共睹,成为全世界湿地保护的样板和标杆,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湿地保护看中国。《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即将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线上线下同步召开,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湿地保护成效与经验的窗口,也是全球共谋湿地保护未来走向的契机。中国将携手全球共同推进“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