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3-2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量:1023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陶剑 摄)
唐小平介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数据,全球各类自然保护地大约有25万多个,覆盖陆域面积15.7%、海洋面积7.9%;我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万个左右,覆盖陆域国土面积18%、海洋面积4.1%,陆域面积的覆盖规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这些保护地交叉重叠多、保护效果打了折扣,有些需要保护的地方以前一直没有保护起来,比如,以前东北虎豹栖息地只保护了约30%,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后已全部保护起来了。
我国从2013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开始实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唐小平介绍,现在新型的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个层级,其中国家公园保护等级是最高的,我们要把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足的部分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严格保护。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都具有国家乃至全球的代表性,符合“四最”标准的核心价值。
在体制试点期间,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修复、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5个国家公园的矿业权都实行了关停,水电站、人工商品林等都逐步制定退出处置的方案,社区居民和当地政府为生态保护均作出了突出贡献。从生态成效可以看出,东北虎、大熊猫、长臂猿、雪豹、藏羚羊等不同物种的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意味着自然栖息地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唐小平介绍,我国建立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有需求,也可行。为推进国家公园事业科学快速发展,我国正进行国土空间布局研究,每个地理单元选择一、二处区域作为候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未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是可能的。
在圆桌论坛上,围绕“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怎么建”这个公众关心的话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徐卫华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公园项目主任张新桥进行了交流、分享各自的见解和观点,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的内涵,国家公园旗舰物种和伞护种保护的意义,国家公园建设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关键路径,包括环保组织在内的国家公园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国家公园世代传承、全民共享实践探索等。王湘国特别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做法和经验,通过设置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让当地牧民从生态保护中获益,成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一大亮点。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在澳大利亚发起的环保行动,向全球倡议,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8:30,关上不必要的照明和耗电产品一个小时,表明对自然生态保护的关切和支持。2022年“地球一小时”活动主题为“行动!共创未来”。
记者: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