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04 来源:本站 浏览量:1051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经由地方试点、流域区域探索进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我国生态资源资产与经济协同发展,对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资产,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态产品的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图 01 摄影|张林波 0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丰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抓手和物质载体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生产出来的物品”,生态产品的概念也必然含有生产劳动过程,隐含着其可以通过实现交换变成商品的意思。生态产品是由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共同作用产生的,生态产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类劳动和生物生产。生态产品价值一方面丰富了人类劳动的内涵和范围,不仅将人类劳动从原料获取、生产加工、交换流通等生产过程扩展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也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经营管理看作是生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另一方面,将生物生产也纳入到了劳动范畴,将生物生产看作是除人类劳动外可以产生价值的另外一种劳动形式。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开展第一性生产,并通过次级生产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物生产过程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因此,生态产品不仅反映了自然生态与人类之间的供给消费关系,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供给消费关系,为阐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经济学理论基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性战略措施。一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由古典经济学家眼中单纯的生产原料、劳动对象转变成为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优质产品,突出强调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生产和消费关系的产品,是同时具有生产原料和消费产品双重属性的重要生产力要素,是影响生产关系的重要生产力要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我国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生态环境资源的创新性战略举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将生态环境看作是与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并列的人类生活必需品,强调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通过把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融入市场经济体系,用搞活经济的方式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积极性,让市场手段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和人才、政策等基础,以发展经济的方式解决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大幅度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促进我国生态资源资产与经济社会协同增长。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从改革开放至今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步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付出了资源、生态和环境损失的代价,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与经济不平衡是当前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城乡不平衡与区域不平衡的重要表现,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桥梁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就是绿山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者,生态产品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结晶产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可以使人民群众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保护绿水青山的主动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因此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攻克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增长、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0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深化,地方探索亮点纷呈成效初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和着力点。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逐渐深化和升华,生态产品逐步由一个概念理念转化为可实施操作的行动,由最初国土空间优化的一个要素逐渐演变成生态文明核心理论基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出系列部署,选择部分区域开展试点探索。十九大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产品的认识和要求,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长江和黄河两个重大国家战略中,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要求由探索价值实现路径转向加快建立价值实现机制。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经由地方试点、流域区域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同时,相关部委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以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策为实践抓手,鼓励地方各省市在生态产品价值及相关方面先行先试;自然资源部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并印发了两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开展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载体,分五批共命名了3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各地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模式。全国各地已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可借鉴的实践和模式,包括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生态产业开发和生态资本收益等。生态保护补偿是公共性生态产品最基础的价值实现手段,新安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以跨省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对赌”的形式决定补偿资金在浙江、安徽两省的分配比例,自工作开展以来,新安江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河流Ⅱ类标准,年均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成为国内横向生态补偿的标杆之一。资源配额交易通过政府管制使生态资源具有稀缺性,实现受益者付费、保护者获益,重庆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有利于提升资源丰富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有益补充。资源产权流转是具有明确产权的林地、耕地等生态资源通过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产权流转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福建南平“森林生态银行”通过林权赎买、租赁等方式集中收储、整合优化碎片化森林资源,形成可交易的优质生态资产,使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充分融入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价值。生态产业开发是在保护前提下通过产业开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和增值,如浙江丽水打造“丽水山耕”品牌使产品增值,产品平均溢价率超30%。生态资本收益指通过金融方式实现的生态资本收益,三明“福林贷”、林业“碳票”等创新森林生态价值实现渠道,盘活林业生态资源实现存量资本经济收益。2021年5月,三明市颁发了全国首批林业碳票,涉及林业碳汇2.97万吨;签约了首单林业碳票流转协议,成交金额4万余元;签约了首批林业碳票收储协议,成交金额19.98万元;签约了首单额度500万元的林业碳票授信贷款协议。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仍相对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体制创新亟待加强,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较大技术难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创新需要顶层设计、部署破解以上约束和难题。 03 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协同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先行先试地区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生态产品价格体系、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及政策保障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机制,促进生态资源资产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 强化提升公共性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提升优质生态产品是其价值实现的基础与保障,尽快实现生态产品的量质齐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任务。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科学管护,针对各类保护地类型多、数量广,空间上交叉重叠的现象,在科学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统筹实施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工程为依托,以提高干净水源、清新空气、生态安全等生态产品保障为核心对生态保障工程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提出重点任务与措施,巩固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强生态脆弱和退化地区的整治修复。扶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生态产品生产供给,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生态产品的主产区,建议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等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培育生态产品生产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产品生产具有鲜明的产业形态,满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中人类对尊重、安全及精神的需求,促进了人类发展的进步,具备了成为一个产业的条件。清晰界定生态产品与现有三次产业的关系,在现有国民经济体系分类目录的基础上,研究建立起生态产品分类目录,研究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发展政策。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以价值为基础的生态产品价格市场竞争机制,根据生态产品质量、供求关系、生态保护成本等因素形成生态产品价格。大力培育生态产品的市场主体与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调控、企业投资获利、个人经营致富的生态产品发展利益分配机制。逐步搞活扩大生态产品的品种和生产规模,积极探索开发扩大公共性生态产品的品种类别,以计量技术基础较好、受益主体明确的类型为重点,开发形成清新空气、干净水源、物种保育等新型公共性生态产品。 创新政府购买生态产品的生态补偿模式。建议学习借鉴成功的生态补偿经验,针对公共性生态产品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生态补偿创新模式。中央和省级财政参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等因素,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拓宽国家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渠道,在已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鼓励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偿,扩大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渠道。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性生态产品的生态补偿市场模式,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的需求,建立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质量差异的生态产品分级价格体系,使农牧民的补偿性收入与土地生态质量挂钩,充分调动农户主动开展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为实时了解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前提是核算结果可重复、可比较,技术体系可在不同地区推广移植。建立可复制推广的计量核算方法,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统计方法,形成依托行业部门监测调查数据的生态产品价值统计核算体系,确保计量方法可以在行业部门应用。摸清生态产品家底,按生态系统要素开展生态产品清查核算工作,摸清森林湿地、草地农田、水土资源等生态资源存量资产和公共性生态产品等生态资源流量资产的家底状况。将生态产品生产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生态产品价值保质增值的目标和任务,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年度发展计划和政府工作报告。 构建支撑生态产品市场配置的保障机制。研究建立可交易的生态产品产权制度,在法律上厘清生态产品产权主体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责权利关系,梳理《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的现有法律,修订已有法律,明确产权关系。建立鼓励生态产品发展的绿色金融与财税政策,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加大财税对生态产品生产产业支撑力度,制定有区别的财税政策。在我国绿色金融实践的基础上,将公共性生态产品纳入绿色金融扶持的范围,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类型,开发与其价值实现相匹配的绿色金融手段。建立健全工作推进的统筹协调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需要国家系统性、整体性地推进和部署,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作者简介 刘旭,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