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应对与探讨


时间: 2020-12-04     来源:中国园林    浏览量:2147

摘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出应紧抓目标导向,以系统性思路布局体系建设,针对实践中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全面评估自然文化资源、严格执行“三个不”、充分论证类型整合、以实效看待类型归并、科学确定范围调整5个方面的技术应对措施,对风景名胜区、三条控制线、分区管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整合优化

                                                    

1.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总体战略

目前是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构建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一是建立国家公园,二是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自上而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是自下而上,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引领,以整合优化为抓手,上下互动,相向而行,最终建立起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基本思路


自然保护地不是孤立的,它与城乡发展、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息息相关。在整合优化中要以宏观的视野、开放的思维统筹处理各项矛盾问题。


一是紧抓目标导向,明确分类定位。要让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体系中各司其职、各具特色。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应以自然保护为主要管理目标,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应以服务人民为主要管理目标。如此,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才能形成自身的技术逻辑。


二是放眼宏观需求,着眼系统布局。既要将最有价值的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形成网络状、系统性的保护体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又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考虑全体人民需求,做好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布局,如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地区宜以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为主。


三是应对矛盾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整合优化工作中会碰到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国家政策原则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研究,大胆求证,创新解决思路和办法,不可采用生态保护的单一思维。


3.整合优化的技术应对


一是全面评估自然文化资源。依据评估结果,开展保护空缺分析,为完善自然保护地整体布局、建立自然保护地储备库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严格执行“三个不”。鉴于交叉重叠问题比较普遍,单纯强调某一类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是不科学的,应强调总体保护面积不减少。要保证生态保护强度不降低,保证核心保护区面积不减少,同时应注意到风景名胜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管理强度高,要同时强调管理强度不降低。不得随意取消现有自然保护地。


三是充分论证类型整合。在类型整合中不能搞一刀切,除生态价值外还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论证,包括发展历史、资源特色、主导价值、管理级别、设立时序、空间形态及社会认同等。其中必须强调这个“级别”不是生态保护级别,而是审批级别,国务院审批的才是国家级,部门和省级政府审批的是省部级,切不可混淆概念。


四是以实效看待类型归并。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分行政区管理并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必强求归并。


五是科学确定范围调整。应将资源价值完整性作为首要原则,要注重综合管理而非要素管理。切忌出现中心开花、孔漏如筛、边界大变动等状况。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借范围调整之机而行开发之实、破坏之实,甚至成为嗜利者的盛宴。



4.整合优化相关问题探讨


一是要充分认识风景名胜区的特殊地位。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它由国务院设立和命名,在现有自然保护地中,与自然保护区处于同等地位,高于其他自然保护地。是现有自然保护地中制度最完善、管理最成熟的一类保护地。“自然与文化交融”是其最突出的资源特征,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它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是处理好自然保护地与三条控制线的关系。成片的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建成区,原则上调出自然保护地范围,零散的则逐步退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在实践中存在悖论,应优先保证自然保护地划定的科学性、完整性,再考虑如何与生态保护红线做好衔接。


三是进一步实行分区管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仅划定为“一般控制区”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进一步根据功能差异细分不同的管控分区。 



 

  • 版权所有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Copyright:Northeast China Tiger And Leopard National Park 咨询投诉电话 :0431-88626676
  • ICP备案序号:吉ICP备18002657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690号 等保证书编号:22010099103-23001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恩惠科技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官方公众号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官方抖音号